1. 甲狀腺功能與不懷孕的關系
門診上經常有不孕夫婦産生這樣的疑惑,醫生,我是來看懷孕的, 爲啥要給我查甲功啊?”,其實甲狀腺功能異常與女性排卵障礙、卵巢功能低下以及不孕都密切相關。
甲狀腺是內分泌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分泌甲狀腺素,參與機體內各種物質的新陳代謝,對生長發育、女性卵巢的功能及月經都有一定的影響。女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或甲狀腺功能減弱(甲減)都影響著性激素代謝及卵巢功能,進而影響女性的生殖健康。研究發現,不孕症患者中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發病率、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率顯著高于自然妊娠人群,提示甲狀腺疾病與不孕症有密切關系。
2、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不孕?
甲亢引起的性腺功能紊亂,與其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輕度甲亢在起病之初,大多數月經周期無改變;隨後卵巢內分泌功能受影響,雌孕激素分泌和釋放增多,導致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出現月經過多過頻,引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痛經及經前緊張綜合症等;甲亢發展至中重度時,導致性激素分泌紊亂和排卵障礙,引起月經稀發,月經量減少,閉經,甚至不孕不育。甲亢發生在青春期前,會影響性成熟,但身體發育正常,青春期後發生會影響生殖功能,月經周期延長或縮短,經量可減少,生育率下降,流産率增高。
3、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不孕?
甲減時,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對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TRH) 和促甲狀腺激素(TSH)的反饋抑制作用減弱,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PRL) ,導致月經過多、月經稀發、閉經、流産或不孕等。如果出生後即發生甲減,則發生性成熟延遲。研究表明,甲減與不孕症密切相關。一般人群中的育齡期女性的甲減患病率約2%~4%,近期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394例不孕患者中,23.9%爲甲減或亞臨床甲減,76%的甲減患者在治療後1年內成功自然妊娠。
3、甲狀腺自身免疫與不孕
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 TPOAb) 、甲狀腺球蛋白抗體( TGAb) 及TSH 受體抗體( TRAb) 是甲狀腺自身免疫功能亢進的標志。多囊卵巢綜合症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常伴有甲狀腺自身免疫的異常,建議對不孕女性,尤其是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PCOS的患者篩查甲功和甲狀腺自身免疫抗體,必要時予以處理。
4、甲狀腺自身抗體與不良妊娠結局
育齡期婦女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率爲5%~15%。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ITD)可能與女性不孕、自然流産、死胎、早産和胎兒發育異常等多種不良生殖與妊娠結局相關。流産率升高的可能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年齡因素: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者年齡偏大,故此流産率高;
免疫異常: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者可伴隨其他免疫疾病或免疫紊亂;
抗體的直接作用:甲狀腺自身抗體可能對胚胎有一定影響,已經有研究在羊水中檢測到甲狀腺自身抗體;
甲狀腺功能低下:如前所述,自身抗體陽性者在妊娠過程中容易出現輕度的甲減。雖然甲狀腺自身抗體可能與不良妊娠結果有關,但是相關的幹預研究罕見報道。因此,目前尚沒有公認的有效幹預方法。
5、試管嬰兒促排卵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
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是試管嬰兒過程中的關鍵步驟,COH過程中使用大劑量FSH、LH或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CG有類TSH樣作用,雌激素會使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升高,二者均加重了甲狀腺的負荷。因此,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的個體在促排卵過程中容易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有研究顯示,TPOAb陽性的不孕症女性在IVF-ET過程中,在大劑量hCG作用後,TSH水平逐漸升高、FT4水平逐漸降低,而對照組TSH水平無顯著變化。
另外一方面,反複多次IVF也可影響甲狀腺自身抗體的滴度。妊娠時機體的免疫功能受抑制,與雌孕激素水平升高有關。使用大劑量的FSH和LH促排卵周期,移植後還需補充孕酮,使其體內激素在未妊娠時就達到孕中期的水平,甲狀腺自身抗體滴度呈降低趨勢。如果未妊娠,短期內又會呈反向變化,甲狀腺自身抗體滴度升高。因此,在反複IVF失敗的個體中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率顯著增加。
總之,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與育齡婦女不孕有關,在對育齡婦女進行體檢和臨床篩查時應加強甲狀腺激素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甲減並進行及時的治療。
6. 甲狀腺問題會導致流産嗎?
健康的甲狀腺功能對孕婦和新媽媽的身心健康以及寶寶的健康均至關重要 。
在懷孕期間,甲狀腺問題通常無法確診。研究表明 ,對那些有甲狀腺風險的孕婦進行甲狀腺篩查時,55%的甲狀腺異常都被遺漏了。這是因爲,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許多常見症狀(當甲狀腺功能下降時)與妊娠症狀是重合的。這些症狀包括疲勞、體重增加、胃腸不適、抑郁或焦慮以及睡眠困難。
事實上,如果你懷孕了(即使你的甲狀腺非常健康)並且沒有出現某些上述症狀,你就是非常幸運的少數派。
非孕婦也不太會注意到甲狀腺問題。事實上,甲狀腺疾病在女性中非常普遍,常常被傳統醫學所忽視。
7. 懷孕期間你的甲狀腺經了什麽?
在懷孕期間,身體的荷爾蒙會發生轉變。大多數孕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這些激素的波動與上升:孕吐、胃灼熱、食欲增加,這都要歸功于與妊娠相關激素水平的升高,如雌激素、黃體酮、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HCG。
懷孕期間甲狀腺激素的産生也會發生變化。甲狀腺會産生更多的T4結合球蛋白(TBG),導致甲狀腺激素T4和T3的濃度高于非妊娠婦女。這有助于滿足身體在懷孕期間增加的新陳代謝需求(T4和T3是甲狀腺産生的主要激素)。
換句話說,懷孕對甲狀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這使得以下人群有更高的甲狀腺風險。包括先天甲狀腺缺陷的女性、以前懷孕時患有甲狀腺問題的女性,以及患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或初期橋本氏甲狀腺症的女性。
8. 妊娠期甲狀腺疾病風險
懷孕期間的甲狀腺問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出現,最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無論是非自身免疫還是自身免疫——也稱爲橋本氏甲狀腺炎。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特征是高TSH和低遊離T4。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特征是TSH升高但正常遊離T4和T3或當其他甲狀腺指標在最佳範圍內出現甲狀腺TPO抗體。
在妊娠期間,明顯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會導致更大的問題(通常更嚴重的問題),但同樣不應忽視亞臨床狀態。
9. 懷孕期間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風險包括?
1、孕早期流産率增加
2、先兆子癇和妊娠期高血壓
3、早産
4、剖宮産率增加
5、産後出血
6、兒童神經發育受損(研究表明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有關)
一些研究顯示,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孕婦存在類似的風險。
此外,懷孕期間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可能是懷孕後甲狀腺問題的預兆:如果你在妊娠早期或妊娠中期檢測爲陽性,則發生産後甲狀腺炎的風險會增加40%至60%。産後甲狀腺炎也會導致抑郁、脫發、疲勞、減肥困難以及母乳缺乏。
10. 懷孕期間甲狀腺健康是否重要?
懷孕期間甲狀腺健康非常重要。強烈建議所有女性在妊娠早期進行簡單甲狀腺檢測,盡管一些專業醫療機構建議僅對高危孕婦進行檢測。如果這些測試結果顯示有甲狀腺問題或初期甲狀腺問題的迹象,須在懷孕期間定期進行測試。早期了解和治療甲狀腺問題可以幫助預防懷孕期間母親和嬰兒的健康風險,包括與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相關的問題之一:流産。
甲狀腺問題不僅會增加産後精疲力竭、抑郁和減肥困難,還會使懷孕更加困難。最理想的是,試圖懷孕的女性應該檢查甲狀腺功能,如果檢測結果不理想,應該尋求專業的支持和治療。接受體外受精的婦女也可以在IVF過程中檢測和優化其甲狀腺功能。
流産雖然比大多數女性意識到的要更普遍,但在情緒和心理上往往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痛苦經曆。女性通常被告知“沒有明確原因”或“可能存在染色體問題” 。雖然有時我們不知道爲什麽會發生流産,染色體問題確實會導致流産,同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也有可能導致流産——而這是一個“可修複”的問題。
TPO抗體陽性的女性患不良妊娠結局和流産的風險最高。另外,研究表明,這些不良後果會更易發生在TSH水平含量低的女性上。這就是爲什麽妊娠期TPO抗體檢測至關重要的原因,以及爲什麽TPO抗體只要呈陽性(即使其他指標正常)就要去尋求治療。
更重要的是,已經服用補充甲狀腺激素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可能無法滿足孕期的要求。由于懷孕期間體內對甲狀腺激素的需求增加,許多已服用藥物的女性可能需要在孕早期增加甲狀腺激素劑量。研究表明,已經服用左旋甲狀腺素(補充甲狀腺激素藥物,也稱爲Synthroid)的女性中有24%至55%的患者在第一次産前醫生就診時TSH升高。
11. 甲狀腺問題會增加流産的風險
亞臨床的母體甲狀腺功能有可能影響嬰兒的最終生長和發育。研究表明,妊娠早期的母體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與認知功能差、精神運動發育不良和兒童智商低有關。較新的研究將母親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與後代的情緒和行爲問題聯系起來。兒童也更有可能經曆同樣的甲狀腺問題。
研究表明,妊娠早期嚴重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有時稱爲母體低甲狀腺素血症)與嬰兒自閉症風險增加有關。患有嚴重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女性擁有患有自閉症的嬰兒的風險是甲狀腺功能良好的女性的4倍。這些發現爲妊娠早期甲狀腺實驗室測試的價值增加了更多證據。
以硒爲例:硒已被證明可以減少TPO抗體,減緩或阻止橋本的發展。硒對孕婦是安全的,我建議在懷孕期間和分娩後最多6個月內服用200mcg/天(不超過該量)。硒也可以從食物中獲得,特別是巴西堅果,而且應將富含硒的食物與補充劑一起食用,而不是替代品。每天吃一兩個巴西堅果可以幫助增加身體的硒存儲量。其他富含硒的食物有蘑菇、雞肉、雞蛋、羊肉、鱈魚、火雞和大比目魚。
研究還表明,將硒與肌醇一起服用對將TSH水平恢複到健康範圍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同時降低TPOAb和TgAB抗體,並增強甲狀腺激素的産生。劑量爲200mcg /天的硒和600mg /天的肌醇。
維生素D:研究表明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往往較低。因爲身體需要維生素D來生産和使用甲狀腺激素,並且因爲維生素D是一種重要的免疫調節劑,它參與體內數百種維持健康的功能——包括骨骼健康、情緒、血糖調節和能量——這一點在懷孕期間保持最佳水平很重要(並且在沒有懷孕時也是如此)。在某些情況下,當女性已經服用補充甲狀腺激素時,維生素D也有可能缺失,低維生素D可能是隱藏在背景中的罪魁禍首。最佳VD血液水平在50到80之間。
12. 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篩查手段及推薦流程?
妊娠期女性可通過甲狀腺激素的變化與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調節來適應孕期逐漸增加的代謝需求,這對母嬰健康有重要影響。甲狀腺疾病是妊娠期常見合並症,幾乎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可導致母體出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流産、早産、胎盤早剝、低蛋白血症、産後出血及産後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並發症,增加孕産婦死亡率;同時可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造成後代不可逆的神經發育缺陷及智力水平低下,並可致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畸形、死胎、死産,使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增高。我們應該加強對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認識,爭取做到早期篩查、及時規範治療,這對成功管理該疾病及減少不良結局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介紹了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篩查手段及推薦流程,力爲圍産保健提供一定參考信息,但各學界對此意見不一。
13.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篩查適用人群?
研究顯示所有接受篩查的孕婦中,約0.3%~0.5%爲臨床甲減,2.0%~2.5%爲亞臨床甲減,0.1%~0.4%爲妊娠期甲亢。基于中國人群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對所有孕婦進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遊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FT4)、TPOAb的篩查與只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相比,前者對早期診療的價值更大。若只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有系統評價顯示高達49%的甲狀腺疾病會被漏診。國內報道提出,在孕早期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約82.4%亞臨床甲減、58.3%甲亢(其中28.6%爲臨床甲亢,71.4%爲亞臨床甲亢)、73.3%孤立性低T4血症會被漏診。Negro等發現在孕中期約72.4%甲減(其中7.1%爲臨床甲減,92.9%爲亞臨床甲減),84.2%甲亢(其中68.7%爲臨床甲亢,31.3%爲亞臨床甲亢),52.6%的孤立性低T4血症會被漏診。同時,大量研究也發現,相比于只篩查高危人群或者不進行篩查,孕早期針對所有孕産婦篩查甲狀腺疾病會獲得更大的成本效益。一項納入4562例人群的隨機對照試驗指出全面普查與只篩查高危人群相比並不能顯著降低不良結局的發生,但是僅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則會漏診大多數的患者。
綜上,是否對所有婦女在計劃妊娠前常規篩查甲狀腺疾病尚存爭議,但據目前各項研究報道,以及美國甲狀腺學會(2011)、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2007)、內分泌醫師協會(2012)均普遍傾向于僅對高危人群和計劃懷孕婦女檢查血TSH,而不是對所有的孕婦篩查。但也有一些專家則認爲,所有孕婦在孕早期均應篩查TSH。而我國指南支持有條件的醫院對妊娠早期婦女開展甲狀腺疾病篩查,包括TSH、FT4、TPOAb。
根據美國甲狀腺協會制定的指南,在首次産檢時應詢問所有孕婦既往有無甲狀腺功能異常史以及是否服用過抗甲狀腺藥物,同時妊娠期應對下列高危人群進行TSH檢測:①既往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病史或甲狀腺手術史;②年齡>30歲;③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甲狀腺腫大;④TPOAb抗體陽性;⑤CI型糖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⑥有流産或早産史;⑦有頭頸部放射史;⑧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⑨病態肥胖(BMI≥40kg/m2);⑩使用胺碘酮、鋰或最近使用過碘造影劑;⑪不孕不育;⑫居住于碘中等到嚴重缺乏地區等。通過對高危人群的進行篩查,提高早期診斷與治療的能力,是可以預防和改善妊娠甲狀腺疾病的不良妊娠結局。
14. 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篩查時機
甲狀腺素可直接影響胎兒大腦發育,不同發育階段母體甲狀腺對腦發育的作用不同。在妊娠前半期,即20周前,由于胎兒甲狀腺功能尚未建立,大腦發育所需要的甲狀腺素主要來自母體,尤其是妊娠早期,即12周前,胎兒的甲狀腺素完全由母體提供,母體甲狀腺缺乏可以導致後代的智力發育障礙。我國指南推薦甲狀腺疾病篩查時機選擇在妊娠8周以前,最好在孕前進行篩查。也有文獻報道可在12周前進行篩查。在中國不發達地區,仍有部分孕婦直到孕中期才進行第一次産檢,同時甲狀腺疾病的病程常持續于整個孕期,因此若錯過孕早期篩查時機,即使是孕中期再進行甲狀腺疾病的篩查仍是很有意義的。
雖缺乏L-T4幹預的前瞻性隨機研究,但迄今的有效數據仍證實了其對妊娠期臨床甲減治療的益處。而對于TPOAb陰性的亞臨床甲減患者是否必須用L-T4治療,目前尚無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證據,因此指南不推薦或反對給予治療;如未予治療,應每4周檢測1次血清TSH和FT4,直至孕16~20周,以警惕進展到臨床甲減的可能,同時在孕26或孕32周期間至少應檢測1次,但這種策略尚無前瞻性研究證實。若僅有TPOAb陽性,但未接受LT4治療的孕婦,在妊娠期間需監測甲減發生的可能,一般在孕期的前半期應每4周監測1次TSH,同時在孕26或32周期間至少必須檢測1次TSH]。
15. 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篩查指標?
TSH是評估甲狀腺功能最主要的指標,由于妊娠期婦女生理狀態發生改變,甲狀腺功能試驗的檢測值與非孕時有所不同。受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的影響,TSH水平在妊娠早期最低,于妊娠中晚期逐漸升高,但始終低于非妊娠婦女。同時,由于妊娠期血清TSH存在種族差異,並且不同的檢測方法可導致TSH不同的參考值,因此應針對碘充足妊娠婦女制定妊娠期特異的TSH參考範圍。美國甲狀腺學會指南則建議在最佳碘攝入量情況下,應針對正常妊娠婦女建立每3個月特異的TSH參考值範圍;若尚未建立參考值,可參考如下標准:①妊娠早期(孕1-3個月)爲0.1~2.5mU/L。②妊娠中期(孕4~6個月)爲0.2~3.0mU/L。③妊娠晚期(孕7-9個月)爲0.3~3.0mU/L。
雖然TSH是反映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最爲准確的指標,也是篩查的最常用指標。但在妊娠初期由于hCG升高,可能導致妊娠前半期出現短暫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表現爲FT4水平升高伴TSH受抑或無法檢出。妊娠期TSH水平可低至0.03mU/L,甚至低于檢測下限,直到妊娠10~12周隨著hCG濃度的降低,TSH才逐漸開始增加,而FT4水平在妊娠早期較高,在妊娠晚期逐漸呈下降趨勢,所以在孕早期評估甲狀腺功能時還需要結合FT4。同時低T4血症會導致後代神經智力發育缺陷,如果僅篩查TSH會漏掉這部分孕婦,故也強調檢測T4的重要性。不同的檢測方法,FT4的參考範圍變異很大,而且還受碘營養狀況的影響,因此,需建立方法特異且妊娠期特定的FT4參考範圍。目前評估血清FT4水平的最佳方法是將血清樣本透析液或超濾液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但不同單位測出的參考值可能存在差異。
目前對于妊娠早期是否需要對所有孕婦進行甲狀腺抗體的篩查尚無充足的證據支持或是反對。但由于TPOAb陽性是流産、早産等風險增加的指標之一,並且TPOAb陽性的妊娠婦女出現産後甲狀腺炎的風險較大,因此,建議把TPOAb列入篩查的指標中。
因此,建議將TSH、FT4、TPOAb作爲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的篩查指標。
16. 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篩查推薦流程
對有條件的醫院可對全體孕婦開展甲狀腺疾病的篩查,其他的則可僅對高危孕婦篩查。鑒于甲狀腺疾病在妊娠早期即可對胎兒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我國指南推薦篩查時機選擇在妊娠8周以前,最好在孕前進行篩查。而對于未進行早期篩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婦,仍推薦需按相應標准進行篩查,這對改善母嬰不良結局仍有重要意義。目前對于TPOAb陰性的亞臨床甲減患者是否必須用L-T4治療仍存在爭議,如未接受治療,則推薦每4周檢測1次TSH和FT4,直至孕16~20周,以警惕進展到臨床甲減的可能,同時在孕26或孕32周期間至少應檢測1次;若僅有TPOAb陽性,但未予L-T4治療的孕婦,由于妊娠期間有發生甲減的風險,推薦一般在孕期的前半期每4周監測1次TSH,同時在孕26或32周期間至少必須檢測1次TSH。現推薦作爲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篩查的指標包括TSH、FT4、TPOAb,同時應根據不同孕期建立特異性參考範圍。
17. 甲狀腺與乳腺和卵巢的強大關系
精彩導讀根據綠生命醫生的臨床經驗,女性患者如果有甲狀腺結節,超過75%都會有結節在乳腺或者在卵巢。所以綠生命非常建議有結節的女性患者,在下一次身體檢查的時候一定要醫生給你超聲波掃描乳腺以及卵巢。
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的Jee Hyun An博士在研究中發現,4.3%的TC(Thyroid Cancer,甲狀腺癌)患者後來患上BC(Breast Cancer , 乳腺癌),2.6%的BC患者後來患有TC。二者同時發生的概率較單個癌症在普通人群中預期發病率高2倍多。
發病率增加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已患有一種癌症女性疾病監督性的提高。但是,同時患有兩種癌症的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顯著高于僅患有BC的女性。這表明,兩種癌症發病的分子機制有一定相關性。
研究人員表示,臨床上應推薦TC患者常規進行乳房檢查。但是,因爲相較于僅患有TC的患者,對于乳腺癌患者尚無臨床證據表明會出現TC,也無需對早期TC診斷證據做出改善。因此,不管BC患者的疾病診斷的年齡多大,不推薦BC患者篩查TC。
研究納入4243名首次診斷爲原發性甲狀腺乳頭狀癌或濾泡狀癌並接受甲狀腺全切術的患者和6833名已接受根治性手術的原發性BC患者。這些人中,181名患者在40年的研究中再次患有其他類型的癌症,其中TC人群再次患癌比例4.3%,BC人群再次患癌比例爲2.6%。
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人群中,乳腺癌更有可能爲導管內原位癌(DCIS),比例爲29%。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先診斷爲BC後診斷出TC人群(DCIS比例爲10%)和TC/BC並發人群(DCIS比例爲10%)。相較于後兩組人群,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人群中發生浸潤性導管癌的比例較小(三組分別爲69%、86.5% 和 80%)。
TC和BC並發組(82%)和先出現TC後出現BC組(89%)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顯著高于先出現BC以後出現TC組(68%)。研究人員推測,受體的表達或許是兩種癌症發生共同的病因學因素。
甲狀腺癌後發生乳腺癌診斷爲TC後再發生BC的平均時間爲5.2年。TC患者發生BC的可能性顯著高于普通人群,標准發病率爲2.45。
TC患者BC發病率的增加或許是在TC隨訪篩查或TC的後續體格檢查中(尤其是TC診斷後的5年內)偶然發現導致。研究人員在排除上述情況後標准化發病率下降,但仍保持在2.16的較高水平。
將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的55名患者與165名相匹配的對照參與者加以比較,兩組間BC平均診斷年齡、BC診斷後的平均隨訪時間及BC家族史相似。但是,首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組的DCIS百分比明顯更高(29.1% vs 8.5%,P<0.05),腫瘤更小(1.7 vs 2.5 cm,P<0.05)。
與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的隨訪年限超過5年人群相比,首先診斷爲TC後在5年內隨訪中診斷出BC組患者腫瘤更小、DCIS比例更高、疾病複發率更低。兩組在兩種雌激素與孕激素受體的表達上無顯著差異,但與對照組相比,兩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兩組在TC家族史、組織學類型、腫瘤大小、淋巴結和遠處轉移、腫瘤多竈性、腫瘤複發,放射性碘治療無顯著差異,不論BC發現時間。
乳腺癌後發生甲狀腺癌:缺少臨床預測因子
BC後出現TC的平均時間爲5.9年。與普通人群TC相比,標准化發生率爲2.18。在排除BC隨訪過程中偶然篩查出TC因素後,標准化發病率下降但仍達到1.73。
BC診斷後的5年內再發生原發性TC的發病率顯著增高,而以後則下降。與先診斷爲TC後診斷出BC組相似,BC診斷後的5年內,在隨訪篩查或BC的後續體格檢查中TC的發現率顯著更高。
與該組的對照組相比,BC診斷後的3年內發現的TC腫瘤更小(1.5 vs 2.0 cm),但是在診斷平均年齡上、TC腫瘤類型(兩組均超過90%的腫瘤類型爲乳突狀甲狀腺癌)、腫瘤大小、淋巴結活性、遠處轉移、多竈性、甲狀腺外擴散和複發率(對照組4.9%;後者6.2%)上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這些結果表明,TC的發生無臨床預測因素。
研究人員注意到,正如在BC研究中一樣,除了激素受體可能在TC的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兩種癌症治療方法的影響或許也發揮一定作用。
18. 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影響卵巢功能嗎?
甲狀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對骨骼肌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有較大的影響。甲狀腺和性腺的調控都是通過下丘腦-垂體-甲狀腺/卵巢軸來實現的,因此,甲狀腺的功能對卵巢功能有重要的影響。
既往的研究證實,甲狀腺功能和生殖功能關系密切:
甲狀腺功能的低下會引起LH(黃體生成素)分泌被抑制,導致排卵障礙。同時,在國際上的報道中,對進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患者的甲狀腺功能研究顯示:不孕患者中,甲狀腺功能異常以及自身免疫異常問題發生率比正常生育力人群明顯增高,同時,甲狀腺功能異常對試管嬰兒周期的雌激素水平、獲卵率、胚胎種植率、臨床妊娠率、活産率均有影響。
最新的臨床研究證實,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導致卵巢儲備的下降。其發生的機制尚未被解釋明確,但有多項研究證實了這種關系的理論基礎,如甲狀腺激素會通過影響一氧化氮的合成來影響卵巢功能,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動物模型也可觀察到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等。 美國一項長期、大樣本的臨床研究中(468位育齡女性),證實了在卵巢功能減退的患者中,甲狀腺異常患者比例明顯增高,而且卵巢中竇卵泡數目與甲狀腺相關抗體的陽性率有顯著的相關性。雖然這項研究僅僅提出了現象,但也在文章中詳細討論了甲狀腺異常影響卵巢功能的可能原因:人卵巢中有轉運甲狀腺激素的因子,含有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微量元素,證實了甲狀腺與卵巢具有相互作用的基礎;此外,甲狀腺抗體陽性可引起自身免疫系統敏感性上升,導致卵巢抗體增加,從而影響卵巢儲備功能。
總結孕育新的生命需要一個健康的“土壤和環境”,因此,並不僅僅是子宮、卵巢沒有問題就可以正常孕育的,需要的是母親整個機體的健康和平衡。譬如,甲狀腺功能的異常就會影響卵巢功能,進而影響生育力。備孕和已經懷孕的女性,一定要定期體檢,聽從醫生的建議,有問題趕緊“對症治療”,好孕一定會早日到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