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請稍候...

最受歡迎品牌

訂閱電子報


常見問題 - 甲癌

 

1. 什麽是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和髓樣癌四種病理類型。以惡性度較低、預後較好的乳頭狀癌最常見,除髓樣癌外,絕大部分甲狀腺癌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發病率與地區、種族、性別有一定關系。女性發病較多,男女發病比例爲1﹕(2~4)。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絕大多數甲狀腺癌發生于一側甲狀腺腺葉,常爲單個腫瘤。



2. 甲狀腺癌臨床表現如何?

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和體征,通常在體檢時通過甲狀腺觸診和頸部超聲檢查而發現甲狀腺小腫塊。典型的臨床表現爲甲狀腺內發現腫塊,質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是各型癌的共同表現。腺體在吞咽時上下移動性小。未分化癌可在短期內出現上述症狀,除腫塊增長明顯外,還伴有侵犯周圍組織的特性。晚期可産生聲音嘶啞、呼吸、吞咽困難和交感神經受壓引起Horner綜合征及侵犯頸叢出現耳、枕、肩等處疼痛和局部淋巴結及遠處器官轉移等表現。頸淋巴結轉移在未分化癌發生較早。髓樣癌由于腫瘤本身可産生降鈣素和5-羥色胺,從而引起腹瀉、心悸、面色潮紅等症狀。


3. 有什麽檢查需要做?

1.B超頸部超聲檢查是診斷甲狀腺腫物性質的首先檢查,且可以發現觸診難以發現的較小腫物。

2.核素掃描實體性甲狀腺結節應常規行核素掃描檢查,甲狀腺癌I和Tc顯像多表現爲冷結節。

3.CT和磁共振成像主要用于了解甲狀腺癌侵犯範圍和轉移情況。

4.甲狀腺穿刺活檢在超聲引導下行針吸細胞學檢查或穿刺組織學檢查,用以判斷腫物的良惡性。

5.血液檢查甲狀腺腫瘤治療前後常需進行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球蛋白、降鈣素、甲狀腺素結合力等項目的檢查。檢測血清降鈣素水平有助于髓樣癌的輔助診斷。

 


4. 甲狀腺癌如何診斷?

對所有甲狀腺的腫塊,無論年齡大小、單發還是多發,包括質地如何,均應提高警惕。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若甲狀腺腫塊質硬、固定,頸淋巴結腫大,或有壓迫症狀者,或存在多年的甲狀腺腫塊,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者,均應懷疑爲甲狀腺癌。結合B超、核素掃描、針吸細胞學檢查等,確定腫物性質。有的患者甲狀腺腫塊不明顯,因發現轉移竈而就醫時,應想到甲狀腺癌的可能。髓樣癌患者應排除Ⅱ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征的可能。對合並家族史和出現腹瀉、顔面潮紅、低血鈣時應注意。

 


5. 甲狀腺癌如何治療?

甲狀腺癌的治療原則爲以手術爲主的綜合治療。治療方法主要取決于患者的年齡、腫瘤的病理類型、病變的程度以及全身狀況等。以手術爲首選,術後輔以內分泌治療,必要時選用放、化療在內的綜合治療。

1.手術治療甲狀腺癌的手術治療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包括甲狀腺本身的手術,以及頸淋巴結清掃。不論病理類型如何,只要有手術指證就應盡可能手術切除。對分化好的乳頭狀癌或濾泡癌,即使是術後局部複發者也可再次手術治療。甲狀腺的切除範圍與腫瘤的病理類型和分期有關,範圍最小的爲腺葉加峽部切除,最大至甲狀腺全切除。

2.內分泌治療甲狀腺癌作次全或全切除者應終身服用甲狀腺素片,以預防甲狀腺功能減退及抑制TSH。乳頭狀腺癌和濾泡狀腺癌均有TSH受體,TSH通過其受體能影響甲狀腺癌的生長。國內一般選用幹甲狀腺片或左甲狀腺素,要定期測定血漿T4和TSH水平來調整用藥劑量,使體內甲狀腺激素維持在一個略高于正常但低于甲亢的水平之間。

3.放射性核素治療對乳頭狀腺癌、濾泡狀腺癌,術後應用I放射治療,適合于45歲以上患者、多發性癌竈、局部侵襲性腫瘤及存在遠處轉移者。

I治療注意事項:

①患者在服I後頭3~5天應住隔離病房,出院後盡量避免接觸孕婦和兒童;

②I治療3~6個月後需進行複查;

③有生育要求者,需在I治療結束一年以後方可考慮懷孕;

④治療期間要停用甲狀腺素制劑和限制含碘飲食。

4.放射外照射治療除未分化性甲狀腺癌外,其余類型甲狀腺癌對放療敏感性較差,故外放射治療是未分化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分化型癌無需常規放療,如手術後有殘留或有孤立性遠處轉移竈,應及時給予術後放療,盡可能降低局部複發率。